1930年他取道西伯利亚回国,在东北与张学良相谈甚欢,被张少帅聘为少将军医处长,军饷丰厚。然而,故乡终是他心头沉甸甸的牵挂,曾经待过8年的母校也令他魂牵梦绕。翌年春,瞿立衡借故回家省亲,离开军队,取道上海回南通,张謇之子张孝若在上海为瞿立衡接风,多日的长途跋涉终于使这块璞玉回归南通,张孝若喜不自禁,任命瞿立衡为医院院长。
上任之初,瞿立衡对医院设备做了更新,引进太阳灯、电气机及内镜检查装置,并亲自指导施行。《通通日报》称:“治疗效果大放异彩,是病家之福音。”同时,瞿立衡广纳贤才,特聘意大利医学博士贝贡新,著名寄生虫学专家洪式闾,日本帝国大学医学硕士、外科教授黄竺如等医学人才造福医院。
抗战结束后,张謇侄子张敬礼主持家业,他邀请瞿立衡回医院担任院长职务,瞿立衡欣然同意。刚逢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瞿立衡找到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提出因抗战时期南通学院医科的仪器、医疗设备流失到江苏医政学院,要求分配联合国救济物资。朱家骅为瞿立衡爱院的行为感动,特批此事,并通知瞿立衡派人到上海拿救济物资,包括铁床200张、X光机3架及活动房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瞿立衡等人的播种灌溉,医院才得以屹立江海、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