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说:“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这里其实蕴含的中医养生之道便是春捂秋冻。
春季,自然界及人体阳气初生,阴气始减,早春时节,人体肌表应对气温升高亦逐渐开泄,但此时御寒能力相对较弱,加之春季气温很不稳定,“倒春寒”甚至有让人重回冬天的感觉。
此时,如过早改换单衣,机体难以适应,就会导致抗病能力下降,病邪趁虚而入,易引发各种疾病,如流感、呼吸道感染、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因而此时应注意防寒保暖使体内阳气不受寒气侵害,从而阳气逐渐得以生长生发,这便是“春捂”的养生之道。
春捂,捂哪里?
“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老老恒言》。
人体下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相对差,有“寒从脚底生”之说,因此,早春时节要特别注意身体下部的保暖。这一点,对女性尤为重要,女性下半身着凉容易导致多种妇科疾病,如痛经、盆腔炎症、白带异常、不孕等。
所以,笔者劝各位爱美的女士,春天不要过早脱衣秀身材,要做好自己的腰骶部、膝部、小腹部的防寒保暖。
春捂,捂到几时?
春捂,难道真的要捂到端午吗?
多项研究表明,15 ℃,可以说是捂与不捂的分水岭 。气温持续在 15 ℃以上且相对稳定时, 就可以开始逐步减衣,老年人及体弱者建议再捂1-2周。有的朋友不禁要问,有时候白天气温挺高,夜里突然降温怎么办?如果日夜温差大于 8 ℃,此时则要注意加衣保暖。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大部分人可根据自身冷热的感觉来调整衣物。
儿童春捂有哪些讲究?
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防寒保暖,可以说是“全副武装”。那么儿童到底应该怎么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