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刀鱼入市鲜,匆匆先上长官筵。如何顿得非常价,江上春寒过往年。”这是张赛在宣统二年(1910)所作《与金沧江同在退翁榭食鱼七绝三首》中的一首。诗中记述了与朝鲜诗人金沧江共尝刀鱼之时,儒商也不忘借助美食珍味来烘托儒雅的情景和气氛。
刀鱼,是长江著名的“三鲜”(专指润游的刀鱼、鱼、河鲢鱼三种鱼类)之一。阳春三月,正是刀鱼的旺汛季节。“河豚来看灯,刀鱼来踏青。“南通农谚形象地说明了这两种鱼的游弋季节习性。
刀鱼历史悠久,名称众多。《山海经》称刀鱼为“紫”“短刀”;《说文》称其为“刀鱼”;《魏武食制》称其为“望鱼”;《异物志》称其为“螬鱼”。有趣的是宋人在《清异录》上说:其腹鳞呈三角形,尖利易卡喉咙.称之为“骨鲠卿”;“貌则清蜜,材极俊美”;称刀鱼为“白主夫子”。古籍上的刀鱼名称有20余个,不在此一一列举。实际上刀鱼的几种别名均是以其形状“如剂物裂度之刀”(李时珍《本草纲目》语)而得名的。
鱼为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瓣形目,緹科,属。刀鱼的体背与头稍带银白色,侧体和腹部均为银灰色,一般的刀鱼体长相当于体宽的六倍半,八倍于头长,狭而侧薄,顺尖刀;游速比燕子还要快,故有“刀鱼似箭”之说。
鱼为解属中个体最大者。南通民谚称:“刀鱼不登斤,鲥鱼不买两。”鱼龄3-4年的刀鱼一般体长23-35厘米,体重在2.5-4市两,最大的可达5市两2013年,渔民王浩斌在南通江面上捕获了一尾重76市两的刀鱼。2015年南通江面又捕获一尾9.2两重、身长45厘米、史无前例的“刀鱼王”,被一神秘买家以15000元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