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医者表达敬意更要尊重科学

  特约评论员 | 施琳玲

  日前,一篇《含泪送别!8毛钱治好高烧的“不打针爷爷”,这才是医者仁心》的文章引起了医务工作者的大讨论。

  这是一篇正能量十足的报道,追忆的是我国著名儿科专家、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胡皓夫。这位将一生奉献给儿童健康事业的医者让世人敬仰,无论是他的学术造诣,还是医德医风都是全国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尤其在儿科病人爆棚、儿科医生紧缺、儿科负荷重的当下,文章本应是一股暖流、一种奋进的力量。然而此文一出,医生的朋友圈却炸锅了。因为文章向公众传递了一个不科学的逻辑:只有8毛钱治好高烧的医生才是医者仁心,只有“不打针的医生”才是医者仁心。

  一些报道与舆论,将不少医生架到了“神”的位置。高烧作为一种症状,其可能的疾病不下几十种。轻者或许是感冒发热,重者可能是脑炎等疾病,也可能是感冒后诱发的心肌炎、败血症、猩红热等其他严重疾病,生命都有可能垂危,这样的高烧能用8毛钱解决问题吗?

  违背了医学常识的表达,抬高了公众不合理期望值,其危害程度并不亚于虚假新闻。《2015年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中公布的医疗暴力事件的原因分析中,患方对疗效不满意,从2011年的20.65%上升到2015年的 60.24%。近年来,医疗水平有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但公众对疗效不满意的数量却大幅上升,这与传播中不断带给公众不合理的期望密切相关。

  笔者曾做过一个近千人参与的《不合理的期望值与医患关系紧张的密切程度》在线调查,结果显示:“不合理期望”常常是医患矛盾的导火索,而医患关系紧张与期望值无关的,仅占7%。

  传媒学者闵大洪多次呼吁,“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盛行的时代,勿以争时效而牺牲真实性,勿以争轰动性而牺牲科学性,是媒体和媒体人应该把持的。”

  编辑、记者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是专家,进行报道时科学精神不可或缺。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方法论,同时作为专业水准的体现,应贯穿在报道工作的全过程中。

  不得不说,对医学、科学类报道把关的审核机制,我们长期滞后于国外。在信息极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完善此项工作尤为迫切。负责任的媒体,在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中,应恪守专业精神,坚守科学态度,搭建通往正确认识和理性认知的桥梁。掌握专业知识的医生们,也要有一颗“科普心”,不是只有愤怒和指责,而是多多联手,一起引领人们科学地认识美好的世界。

  号外!本版面向社会征集医疗卫生与健康相关话题的时评,需观点鲜明,字数在800至1000,投稿邮箱5119222@163.com,小编将从来稿中择优刊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封面
   第02版:封二
   第03版:简介
   第04版:目录
   第05版:目录
   第06版:时评
   第07版:资讯速递
   第08版:重磅
   第09版:重磅
   第10版:重磅
   第11版:重磅
   第12版:重磅
   第13版:重磅
   第14版:重磅
   第15版:重磅
   第16版:封面
   第17版:封面
   第18版:封面
   第19版:封面
   第20版:封面
   第21版:封面
   第22版:封面
   第23版:聚焦
   第24版:聚焦
   第25版:聚焦
   第26版:聚焦
   第27版:聚焦
   第28版:聚集
   第29版:聚集
   第30版:前沿
   第31版:前沿
   第32版:服务
   第33版:服务
   第34版:服务
   第35版:服务
   第36版:服务
   第37版:服务
   第38版:服务
   第39版:服务
   第40版:服务
   第41版:提醒
   第42版:小安说健康
   第43版:小安说健康
   第44版:科普
   第45版:科普
   第46版:科普
   第47版:科普
   第48版:科普
   第49版:科普
   第50版:科普
   第51版:科普
   第52版:科普
   第53版:科普
   第54版:科普
   第55版:科普
   第56版:科普
   第57版:科普
   第58版:食补
   第59版:食补
   第60版:食补
   第61版:食补
   第62版:影像
   第63版:影像
   第64版:影像
   第65版:影像
   第66版:广告
   第67版:封三
   第68版:封底
向医者表达敬意更要尊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