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谢谢梅主任!谢谢各位医生护士!是你们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张大爷(化名)精神矍铄地站在介入与血管外科病房门口,话语里满是感激。这名77岁的老人刚刚经历了一场与“体内炸弹”的生死较量。
时间倒回体检那天,一张体检B超报告单让张大爷如坠冰窟—他的腹腔里藏着一颗巨型腹主动脉瘤,瘤体惊人地达到6.9×6.2cm,还伴有双侧髂动脉瘤样扩张,左侧最大直径4.3cm、右侧2.3cm。瘤体就像一颗被过度充气的气球,薄薄的瘤壁随时可能被血流冲破,一旦破裂,短短几分钟内就会因大出血致命,堪称体内的“不定时炸弹”。
危急时刻,通大附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梅海军的门诊成了张大爷的救命稻草。“瘤体太大,形态不规则,位置刁钻,随时有破裂致死风险,必须择期手术!”梅海军当机立断。
腔内介入治疗虽有微创及围手术期死亡率低等巨大优势,但患者腹主动脉瘤瘤颈短,需要支架双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干动脉四开窗,操作相对比较复杂,远期疗效比开放手术要差。开放手术创伤大,手术切口近40厘米,且围手术期并发症高,但总体费用低,远期疗效比腔内治疗好。经过缜密评估—以患者长远健康为核心,梅海军最终选择了开放手术这条虽更具挑战但可以“一劳永逸”的道路。
无影灯下,梅海军带领团队正式打响了这场生命保卫战。在上级医师的指导合作下,他手持手术刀从正中打开腹壁,小心暴露瘤体,先阻断腹主动脉瘤体近端“掐断源头”,再钳闭双侧髂总动脉“围堵支流”,在密集的腹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