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赵华 专业审稿 ▎张彬
张彬:通大附院主任医师
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不明原因肝损,不明原因发热,各种疑难、危重感染及耐药菌的诊治。
门诊时间:见排班(东院区),周一(西院区)
世界卫生组织7月25日警告,基孔肯雅热正在全球多地扩散,已有119个国家报告病例,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这场由蚊子掀起的健康威胁风暴,正在悄然逼近我们的生活。
疫情燎原:从全球到广东的警报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基孔肯雅热病毒,主要流行于非洲地区,之后不断扩展到东南亚、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2008年我国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2010年后相继报告了6起输入引起的本地疫情。今年7月8日广东省佛山市发现一例输入基孔肯雅热病例以来,报道病例数迅速增加,仅7月20日至7月26日广东新增报告2940例。截至7月26日,全广东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值得庆幸的是,所有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或死亡报告,且3224例已治愈出院,故对基孔肯雅热的流行不必过于恐慌。
传播揭秘:小蚊子的大杀伤
基孔肯雅热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传染源是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患者在发病后2~5天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有较强的传染性。该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的花蚊子)叮咬传播。当蚊子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并进入唾液腺增殖,经2~10天的外潜伏期,再叮咬他人时便会传播病毒。所以基孔肯雅热的传播方式是人→蚊→人,几乎不会直接人传人。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持久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