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三主症
潜伏期为1~12天,多为3~7天。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
1.发热:急起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发热1~7天。部分病人热退后再次发热,表现为双峰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常伴有寒战、头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症状。
2.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基孔肯雅热名称源于非洲坦桑尼亚,意为“弯腰驼背”,形象描绘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蜷缩身体的姿态。部分患者关节疼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3.皮疹: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 ,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有轻微脱屑。
急性期后,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可完全恢复。少部分患者持续性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达数周至数月,甚至3年以上。
诊断、治疗:病例报告与管理
基孔肯雅热的诊断,流行病学资料非常重要,有生活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或12天内有疫区旅行史,发病前12天内有蚊虫叮咬史;临床上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表现;
确诊需通过相应的病原学检查: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3)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RNA;
(4)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
医疗机构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检测报告管理模块进行网络直报。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降温止痛,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患者原则上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小时后解除防蚊隔离。
全民防控:切断蚊子作恶之路
我国尚无基孔肯雅热疫苗,防控主要通过切断传播途径和控制传染源。没有蚊虫就没有基孔肯雅热传播,防控核心可浓缩为九字诀,“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在今年全球高发的形势下,如果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或其他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出行前一定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